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媒体报道

金龙泉辉煌三十年回响

荣誉三十年

金龙泉走过的三十年,是一条“质量兴企,品牌兴企”的健康发展之路。自第一瓶啤酒面市以来,公司就将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常抓不懈,并不断从全员意识、工作保障、工装设备等方面强化和提高。全员的质量意识和严格的质量管理,使金龙泉众多啤酒厂家中脱颖而出,并一路领先。

  文化三十年

  有经济学家说,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发展继规模、技术、市场、人才之后的第五阶段,是企业发展的最高境界。金龙泉的发展历程无疑是这一论断的最好印证。

  “团结、认真、拼搏、领先”的企业精神,“产品永远让顾客满意”的质量方针;“热情、周到、诚恳、耐心”的服务方针,“建国际集团、创国际品牌、育国际人才”的发展目标……使金龙泉在三十年的发展嬗变中,形成了一个既涵盖企业内部各个领域,又在与外界广泛交流中不断发展和提升的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。

  以人为本,紧扣时代脉搏,大力开展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。公司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突出,先后被省委省政府、市委市政府授予“最佳文明单位”称号,被湖北省委和中组部授予“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”称号。

  探讨新的工作机制,不断完善宣传阵地。自1993年创办第一张《金龙泉》报以来,公司已形成了网站、广播站、阅报栏、宣传栏、黑板报等立体网络,使企业文化的宣传实现了有重点、有针对性的全面覆盖。

  秉承“培训是员工最大福利”的理念,对员工进行持续掊训提高。公司建有正规的职工学校,对新进员工进行岗前培训;对在职员工进行政治、文化、业务培训;选派优秀员工到高校脱产学习等,确保员工整体素质不断提高。

  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。公司组织一系列的文体活动,既调动了全员参与的热情,更展现了广大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企业文化的绚丽多彩。

  不断扩大“金龙泉文化”的外延。成功举办了六届“金龙泉啤酒节”,在与消费者的联动中宣扬了啤酒文化和金龙泉的企业理念,提升了金龙泉的影响力。

  

上级关怀三十年

  金龙泉的30年,是凝聚了无数中央省市领导的关心和帮助的30年。从1978年第一批合格啤酒的艰难酿制,到1984年第一个5万吨/年啤酒生产线扩建项目的立项上马;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啤酒小厂,发展壮大为年啤酒生产能力60万吨的大型啤酒企业,金龙泉得到了来自中央、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帮助。市委市政府就曾不下20次在公司召开现场办公会,督促各职能部门帮助金龙泉解决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,为金龙泉的发展排忧解难,扫清障碍,营造了优越的发展环境。

  1994年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视察集团公司时,有感于山峡啤酒的口感品质,即兴题下了“精酿金龙泉,恭奉消费者,特制山峡酒,服务大山峡”感言;同年113日,中国啤酒工业协会会长齐志道在视察了公司后,现场对成品酒进行了直观检验,兴致高昂地留下 “再饮金龙泉,酒醇质更高”的墨宝。

  1995年,省委副书记杨永良顶着酷暑参观了公司糖化、发酵、包装三大生产流水线,欣然题下“争创一流成绩”的殷切寄语。

  2001年,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到公司视察。在随后举办的湖北省第六届(金龙泉)啤酒节的开幕式上,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,勉励金龙泉人,乘势而上,再接再励,再创新高!

  2002年,国家质量技术检验检疫总局党组书记李传卿到公司视察指导工作,并为公司挥毫泼墨“以人为本,增强企业活力;以质取胜,争创中国名牌”。

  同年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在金龙泉集团品尝金龙泉啤酒后赞不绝口……

  30年来,公司还先后接待了来自中央省市的30多个考察团、200多名中央省市党政领导参观调研。

  如今,这无数个领导亲临的片断,仍历历在目,回放如新,激励金龙泉人不断努力前行。

  名人·名酒三十年

  三十年精心酿制和用心经营,为金龙泉品牌贴上了独特的文化标签,谱写出了美酒与名人的诸多佳话。

  美酒为媒,文企联姻,从1990年开始至今,金龙泉就与体育界、文艺界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先后赞助了湖北体育“十佳”、第十一届亚运会湖北“双星”评选,湖北保龄邀请赛,武汉国际男、女篮球赛;赞助全国十佳笑星颁奖,流行乐坛四大歌王评选,第五届民间艺术节等等一些著名的体育、文化盛事。金龙泉啤酒伴随着一系列重大赛事的欢歌笑语,走进了千家万户,金龙泉与名人的故事也流传甚广。

  已故的相声大师马季先生金龙泉就颇有渊源。19903月,马季先生率中国广播艺术团路经荆门,品尝了“金龙泉”啤酒,对产品口感及品质均赞赏有加,即兴挥毫题写了“金龙泉啤酒一绝”的题词,并分文未取与搭档——著名小品演员杨蕾为金龙泉拍摄了一条广告。此后,马季先生作为公司名誉顾问多次参加金龙泉的大型活动,为推广金龙泉不遗余力,1992年,献艺“金龙泉”杯全国十佳笑星评选晚会;94年为山峡啤酒题词“山峡啤酒后来居上”; 9596年连续两届啤酒节及97年扩建竣工,均亲临现场祝贺,并担任顾问,揭幕、剪彩; 2002年,在金龙泉获“中国名牌产品”在北京召开汇报座谈会之际,马老携弟子刘伟前往道贺;马老为《金龙泉》报题写的刊头至今沿用。

  金龙泉以品质赢天下,马季先生以高超的艺术成就、高尚的人格魅力成就了一代大师美誉,在他的感召下,姜昆、刘伟、黄宏、阎维文、邓婕、倪萍、许戈辉、马力、张明智等一大批名人都与金龙泉搭起了友谊之桥,并成为金龙泉名誉职工。

  在以文化彰显品牌魅力的过程中,金龙泉还得到了众多新闻界朋友的携助与支持。新华社、中央电视台、中国质量报、中国食品报、湖北日报、湖北电视台、荆门日报、荆门电视台等60多家中央、省、地市级媒体长期与金龙泉保持密切合作,全心全意为金龙泉的发展、宣传出谋划策。2002年金龙泉啤酒获“中国名牌产品”北京汇报会期间,就有新华社、中央电视台等10余家新闻单位的领导和记者出席道贺。多年来,60多家媒体共刊登宣传报道1300多篇次。

  名人,名酒,自古相惜。名人遁酒香而来,美酒因名人而名扬,名人、名酒相得益彰,情真可贵。

  贡献三十年

  金龙泉的30年,是高扬时代主旋律发展壮大的30年,又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,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体现的缩影。

  30年来,公司规模由建厂初期的产量不过百吨,人员不足百人,资产不过百万的作坊式小厂。裂变发展成拥有产能60万吨,员工队伍3000人,固定资产15亿的大型啤酒集团。

  30年来,金龙泉累计生产啤酒648万吨,实现利税15.34亿,人均创利税160万元,其上缴税收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市属企业第一位。

  30年来,金龙泉带动了啤酒产业链的配套发展。如包装印刷、印铁制盖、玻璃瓶制品、塑料包装。现在据不完全统计,其间接服务于啤酒这个产业的岗位从业人员可达近万人之多。

  金龙泉30年的发展历程,不仅壮大了企业的经营实力,而且铸就了公司发展不忘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30年来,金龙泉共出资上亿元,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回报社会,热心公益事业,出资兴建了武汉金龙泉桥、荆门一医人行天桥、金龙泉大道和金龙泉广场。赞助文化事业,与省文化厅联姻,长期扶助湖北省京剧院,弘扬传统国粹京剧文化,赞助扶持民间艺术活动的发展。关注贫困地区和寒门学子。对贫困山区实行定向帮扶。对贫困学子和优秀学生结对帮助。有近百名贫困学子,因得到金龙泉的资助,而顺利完成学业,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。

  市场营销三十年

  金龙泉啤酒的30年销售史,亦如精彩人生!从荆门县城走出的“丑小鸭”,从30年前年产销量仅千余吨的小厂,一跃成长为比邻六省第一,年产销啤酒40万吨的全国性品牌,产品远销全国28个省市。

  金龙泉啤酒是湖北省同行中覆盖面最广的品牌。在湖北西部,金龙泉啤酒的占有率在60%以上;在孝感、咸宁占40%左右;在鄂东、武汉等区域,金龙泉啤酒市场占有率也在20%左右,作为一个远离省会市300多公里的地级城市的企业,能在武汉市场占有20%的份额,在全国啤酒行业中亦属少见。

  金龙泉啤酒的发展,得益于金龙泉通过超前的市场意识,大力开发市场,拓展销售网络。1980年销售部门只有一个“供销科”,当时仅有的8名职工既负责啤酒销售,又兼顾原料采购和售后服务。如今,销售部门发展到拥有236名通路销售代表,230名售点销售代表,220名酒店促销员,85名销售后勤支持人员的完善销售体系。

  30年前,金龙泉只有“荆门副食品糖酒公司”一家经销商。现在,公司拥有了湖北省领先于所有竞争对手的强大销售网络,培育了926名一级经销商,他们其中一部分人与金龙泉亲密合作长达30年,亲历了金龙泉的成长、成熟过程。另外,我们大部分的经销商也有15年以上与金龙泉的合作期,见证了金龙泉的腾飞,我们有二级商5000余名,固定啤酒销售点15万家,专销售点8600家,这些构成金龙泉啤酒销售的坚实基石。

  30年前,金龙泉啤酒还是与酱油放在一起销售的时代。现在,我们正在推广“售点忠诚度”计划,为售点制作了3700多块店招,配备了45000台冰柜,和数之不尽的桌布、啤酒杯等促销品,努力为消费提供新鲜、冰冻、爽口的啤酒,营造全新的啤酒消费氛围。

央视喜乐乐网 发布日期:2010-07-22

网络经济主体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