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全之树长青
“安全第一”四个大字高悬在许多企业的墙上,但真正将其刻入骨髓的却不多见。当安全沦为口号,事故便有了可乘之机;当管理流于形式,隐患便悄然滋长。企业安全不是一场突击战,而是一场持久战,需要从“要我安全”的被动服从转变为“我要安全”的主动担当,让安全成为一种管理自觉、一种企业常态、一种长效文化。唯有如此,安全之树才能在企业沃土中根深叶茂,四季常青。
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形成全员自觉。孔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安全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,但只有当员工从内心深处认同安全价值,以安全为乐、以安全为荣,才能达到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境界。日本企业推行“指差确认”制度,通过肢体语言强化安全意识,使安全行为成为肌肉记忆;德国工厂的工人会自觉纠正同事的不安全操作,无需监督提醒。这种自觉不是与生俱来的,而是通过持续的教育训练和文化熏陶培养而成。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安全培训体系,不满足于“讲过”“学过”,而要追求“记住”“做到”,通过案例教学、情景模拟、行为训练等方式,让安全理念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成为员工无需提醒的自觉。
将安全管理常态化是企业长治久安的基石。明代吕坤在《呻吟语》中写道:“日日行,不怕千万里;常常做,不怕千万事。”安全工作的真谛正在于此——不是轰轰烈烈的运动式整治,而是细水长流的日常坚持。某跨国化工集团实行“五分钟安全会”制度,每天开工前班组必谈安全;新加坡港口建立“隐患随手拍”机制,鼓励员工随时发现随时报告。这些做法看似简单,贵在坚持。常态化管理要求企业将安全融入所有业务流程,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,建立定期检查机制,形成PDCA循环改进,使安全工作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存在。当安全不再是被迫应付的额外任务,而是工作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,企业便走上了本质安全之路。
构建长效机制是打破“事故循环”的关键。古罗马哲人塞涅卡有言:“命运会眷顾勇者,但绝不会拯救疏忽之人。”许多企业事故后紧急整改,风头过后又恢复原状,这种“运动式”管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长效安全机制应当像人体的免疫系统,具备自我监测、自我预警、自我修复能力。这需要企业建立科学的安全绩效评估体系,将安全指标与管理层KPI硬挂钩;完善安全投入保障制度,确保资金、技术、人才持续供给;创新激励机制,让安全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团队获得实实在在的认可。美国杜邦公司两百年安全管理的精髓就在于其“所有事故都可以预防”的理念和与之配套的严密制度体系。长效机制不是冰冷的条条框框,而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骨架,支撑着安全理念的落地生根。
安全之树,不能朝夕之间长成。从商鞅“徙木立信”到今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,历史一再证明:唯有让安全成为深入骨髓的自觉、习以为常的规范、持之以恒的机制,才能实现“安全常在”的理想境界。当每位员工都成为安全的守护者,每道工序都筑起安全的防线,企业管理便达到了老子所言“太上,不知有之”的至高境界——安全无所不在,却又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。这或许就是企业安全管理的终极追求:让安全如同阳光空气,平常到不被特别注意,却又重要到一刻不可或缺。
企业安全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面对日益复杂的生产环境和不断变化的风险挑战,唯有秉持“永远在路上”的心态,日日精进、久久为功,方能在时代浪潮中筑牢安全堤坝,护航企业行稳致远。金龙泉安全之树常青,不能仅仅依靠VPO安全支柱,更不能仅仅依靠安全月活动,而是要依靠对生命的敬畏,对责任的担当,对卓越的追求——这应当成为所有金龙泉人的共同信仰与不懈实践。 (王小丹 质量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