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小平同志的语言风格
有位哲人说过,语言是思维的外壳,决定语言的是思维。要想有经典的语言,就要有超人的思维。邓小平的语言有两个特点十分突出:一是实事求是,实话实说。这种一是一,二是二,从不讲大话、空话、假话的语言方式,在特定的环境下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。二是简洁明了。这并不是说邓小平没有长篇大论,而是说简洁的比例远远超过长篇大论。这也是邓小平的一贯作风。在邓小平的语言风格中,还有一些如善打比喻、巧用双关、否定之否定等方式。
简洁明了
邓小平的语言很有特色,简洁有力,抓住要害,不冗长烦琐,简短的几个字可以概括很多的内容。有人计算过,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时,在武汉火车站的讲话,总的意思是反对文山会海,只用了200余字。著名作家刘白羽在《再道一声小平您好》中写道:“在一个大规模的会议上,我发现小平同志与旁人的不同之处,在整个过程中,他只讲了两次话,而且话讲得精炼、简短,会也就开的短,但他的每句话就像一颗子弹,那样有力,直中目标。”纵观邓小平的一生,他开会一般不作记录,平时也很少记笔记,发言时最多一个纸条记几个数字,但凡落笔都在文件上面。
邓小平的语言简洁,与长期战争生活有关。那时不可能有时间去作长篇报告、写长篇文章。比如,在谈到长征时,他用了“跟着走”三个字;谈抗战时的感受,用“吃苦”两个字;谈解放战争,用“最舒畅”三个字;谈“文革”之前的十年工作,用“最忙”两个字;谈“文革”,用“最大的灾难”五个字;得知林彪摔死后,用“林彪不亡,天理不容”八个字;谈到自己的三落三起时,用“忍耐”两个字;谈世界问题,用“东西、南北”四个字;谈精简军队的问题,用“肿、散、骄、奢、惰”五个字……邓小平还经常用自己起草1975年四届人大5000字的政府工作报告的经历,告诫领导同志用语要简洁。
直截了当
性格与谈吐有紧密的联系,不同性格的人,在言谈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。邓小平的性格中具有“敢”字当头的独特特点,因而在说话和语言表达方式上,不论是个别交谈还是面对多人讲话、大会作报告,总是那么开门见山,开诚布公,直言不讳。邓小平一生坚持实事求是,在人格上表现为坦率、光明磊落。在涉及原则问题,涉及党的纪律、国家利益这些问题上,他从来立场坚定,态度鲜明,敢于仗义执言,反映在语言上就是直截了当。
在解放战争初期,邓小平对部队指战员讲话,明确指出,“我们一定能够打败蒋介石”。在和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谈话中,指出,“我是犯了不少错误的”。庐山会议的时候,有人劝他少说话,他回答,“我可不是那种两面派的人”。在联合国大会上,他代表中国政府表示,“中国现在不是,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”。谈到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,他指出,“没有毛泽东思想,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”。回答美国总统的建议,他直截了当地指出,“中国不需要传教士”。谈中央顾问委员会的任务,他说,“大问题是接班人问题”。对“文化大革命”定性,他指出,“‘文化大革命’是错误的”。谈与苏联的关系,他用八个字概括,“结束过去,开辟未来”。1989年谈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与任务,他说,“我们所制定的战略目标,现在至少不能说是失败的”,“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”,“压倒一切的是稳定”。谈到对自己的评价,他说,“我自己能够‘四六开’就不错了”……
用数字说话
毛泽东曾教导全党同志,做工作要“胸中有数”。邓小平在谈话中,往往用数字反映他对情况的把握与判断。数字是极其简洁的语言,但其蕴含的内容却很丰富。这与邓小平一贯的作风相吻合。比如,“三个有利于”,“四项基本原则”,“一个中心,两个基本点”等。数字也为与邓小平有关的很多历史作了精当的总结,如“三落三起”、“三步走”、“翻两番”,等等。邓小平在谈到大西南解放初期的问题时,用改造90万原国民党军人、发动6000万基本群众、提高60万人部队质量来说明。谈到“基本路线不动摇”,他说,“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”。(来源:中国经济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