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公司召开纪念建厂酿酒70年厂史教育座谈会

七十年风雨兼程,“双百”志风鹏正举。12月8日,在建厂酿酒70年之际,公司启动厂史学习教育,通过回望“苦诞”历程,挖掘精神宝藏,号令全员赓续血脉传承基因,将厂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奋进新征程、实现“百年金龙泉百亿金龙泉”梦想的内生动力。

1952年,当时的荆门县政府对城关魁星阁、团结街两家小作坊实行公私合营,成立了荆门城关酒厂,白酒年产量由1.5吨发展到300吨。1972年,当时的酒厂党支部敢为人先,提出转产啤酒的设想,同时启动具体筹备事宜;1978年12月25日,闯过重重难关的酒厂,试产成功第1批质量合格的啤酒。因为啤酒是用龙泉水酿造,故命名“金龙泉”。1988年7月1日,随着位于金龙泉大道玉帝碑的5万吨扩建工程竣工并投产成功,金龙泉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,成长为中国啤酒业为数不多的、充满活力的民族品牌之一。如今,金龙泉确定了“做强主业啤酒盘活存量资产发展资源型产业进军高新技术行业”的发展思路,正锚定“百年金龙年百亿金龙泉”梦想而团结奋斗。   

8日,公司举办纪念建厂酿酒70年厂史教育座谈会,邀请金龙泉公司老领导代表,和曾获省市劳动模范、劳动奖章、工匠人才表彰的在职代表,在厂工龄达40年之久的在职员工代表,青年员工代表等,与集团公司、啤酒公司中高层管理者,集团参控股公司的负责人欢聚一堂,学史明今、以史励行。

早上8:30,参会嘉宾走进金龙泉啤酒研学体验基地,跟随讲解员的脚步,聆听70年发展历程,从一段段故事中感受创业的艰辛不易,从一幅幅画面中感受奋进的精神力量。特别是高斌、郑绪文、周传喜、郭新国、陆建华、黄锦辉、赵三红等重返奋斗故地的金龙泉老领导,抚今追昔,一路感慨。

座谈会上,嘉宾们踊跃发言。曾任金龙泉主要领导的高斌和老领导郑绪文,分别用“日新月异、天翻地覆、今非昔比”“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”,凝炼地概括了金龙泉昨天的苦难辉煌、今天的浴血荣光,致敬金龙泉的拓荒者、探索者和传承者。他们表示,70年来,金龙泉从最初6名正式职工、两间私房的白酒厂,到今天的2000多名员工,现代化的啤酒生产企业;啤酒年产能从转产初期的2000吨到今天的60万吨,从土法自制酿酒设备到今天行业领先的自动化生产设备;从当年县委县政府调拨5万公斤“铺底粮”生产白酒、分批拨付44万元转产啤酒的“家底”,到今天资产总额过20亿……步履艰辛;金龙泉从当年湖北16家啤酒厂中(下转第3版) (上接第1版)脱颖而出,曾创造湖北第一个中国名牌产品、多年上缴税收居市属企业第一、早在1995年第一个吸纳外资高达3亿元等多个第一……成就多彩辉煌。

88岁的周传喜老领导绘声绘色地讲述了“三送酒”的故事,道出了转产啤酒的不易与辛酸。今年74岁的廖天成老同志,追忆了当年“虽然条件艰苦,我们从不叫苦叫累”的奋斗故事,总结金龙泉的成功密码:“过去的荆门县,现在的荆门市,曾有大小企业百家之多,以前很有名气的企业,现在都去哪了?关门倒闭破产了。我们金龙泉从过去的白酒厂到转产啤酒,发展到现在,很不容易,经历了千辛万苦。究其成功的原因,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前就选择一条正确的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,咬着这个发展方向和目标,不松口向前冲。”公司“123人才”微生物检测专家、在厂工作已满31年的赵荣,发言中写满了感恩,“是金龙泉让我与其一同成长,是金龙泉让我从一个懵懂学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,是金龙泉让我的生活充实安定。”金龙泉工匠、95后员工余铭鑫,代表“后浪”立壮志:“赓续强企荣光,传承‘团结、认真、拼搏、领先’的企业精神,担使命、建新功、创新业。”他们朴素真挚的讲述,引起在场人员的共情,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。

会上,播放了讲述金龙泉白酒创业、转产啤酒创业“苦诞纪”的厂史纪录片;举行了简约庄重的传承礼,在职老员工代表向青年员工代表颁授《金龙泉啤酒酿造秘籍》、退休老领导向中青年管理者代表颁授《金龙泉管理秘籍》。秘籍收录了前辈们在技术开发、设备改造、市场营销、企业管理等方面珍贵的经验,是前辈们打硬仗、闯难关的韧性和敢担当、敢创新、敢作为的精神传递,更寄托了他们对后辈们奋楫逐浪、甘于奉献的期许。

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谢模志表示,开展厂史教育,就是要缅怀、纪念、感恩那些艰苦创业的前辈们,学习前辈们择业、创业、兴业时的企业精神,汲取前人浴血荣光的智慧与力量,总结金龙泉70年搏击商海的苦难与辉煌,更加坚信金龙泉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健康基因,激励员工奋楫笃行迈上新征程。他号召全体员工发扬前辈们艰苦奋斗拼命干、居安思危常进取、迎难而上无所惧、敢为人先勇创新的精神,践行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’的壮志豪情,扎实创新工作,团结认真拼搏,在各自的岗位建功立业,创造金龙泉更加美好的明天!


(王思媛市场部)


网络经济主体信息